612日上午,在创新港21号巨构,国家基地创新联合体(National Innovation ClubNIC)举办题为生物检测技术的研讨会。研讨会采用现场、线上两种形式。李骁教授、庄健教授、黄海水教授、张成教授、张建教授分享学术报告,于军研究员代表NIC,对5位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做了精彩点评和未来发展方向性建议。

 

1. 李骁教授,报告题目《生物芯片中的微纳结构制造》。李骁教授分享了他在生物检测芯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,通过对芯片中的微纳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与可控制造,建立了高精度、便携分子检测技术和高通量、高性能细胞监测技术,实现了多种疾病标志物分子(Biomarker)的快速检测,包括艾滋病p24抗原分子、新冠肺炎CR3022抗体分子等,对疫情防控、快速检测、药物开发具有重大意义。

男人站在电视前玩游戏描述已自动生成

 

2. 庄健教授,报告题目《基于离子电导精准快速扫描成像技术》。庄健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离子电导的扫描成像技术,以及此技术在活体细胞图像研究、病理学研究、生物力学研究、细胞电化学研究、物质投递/收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。自主研发了基于离子电导的扫描探针显微成像平台,推动了SEM在生命科学领域设备国产化的进程。

3. 黄海水教授,报告题目《Droplet-based Microfluidics for Cell-based Medicine》。黄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在微流体技术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。他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液滴微流体器件,实现液滴和水凝胶微胶囊的芯片上分离,并将其应用于细胞疗法中提高细胞的体内和体外存活,构建体外仿生微环境等。

男人和女人在电视前玩游戏描述已自动生成

 

4. 张成教授,报告题目《核酸人工智能系统》。DNA是一种微小且易于快速廉价合成的生物大分子,其具有高特异性分子识别、高存储密度、高度稳定且容易保存、以及可以进行纳米高精度复杂组装等特点。张教授致力于DNA分子电路、DNA/纳米颗粒组装的分子智能以及DNA自组装纳米孔方面的研究开发,设计了多种自组装纳米孔器件及纳米孔检测装置,对于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具有重要价值。

 

5. 张建教授,报告题目《高通量DNA检验平台建设研究》。张建教授开发了高通量STR检测技术和高通量DNA检验平台操作控制系统,构建了高通量DNA检验系列技术体系,为我国公安机关DNA检验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,成果积极应用于公安工作实际,并且转化为DNA物质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平台、DNA数据库和规模化DNA应用。

 

6. 于军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,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丝路国际创新中心主任。

 

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,对各位青年专家分享的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。他结合自身经验,从多角度对生物医学领域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行了剖析,为生物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。他表示未来技术的发展都要汇聚在双单四定(单细胞、单分子、定性、定量、定时、定位)这一层面,以解决生物安全和生命健康所面临的关键问题。提倡按照国家需求,定期开展学术交流,针对聚焦一项亟需难点、可脖子技术研讨,从问题到答案一揽子方案,扎实落地,鼓励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,凝聚国家基地发展共识。

中国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国家卫健委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共建法医学重点实验室、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、交大二附院、交大医学基因组平台、安琪儿医院、交大医学出版社、百码科技、博睿康宁,以及相关单位的代表、博士后、博士生参加了现场和线上会议,艾玎博士担任本次NIC学术秘书。

NIC系列学术报告5由李骁教授提议发起,由国家基地主任、生物证据研究院院长、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李生斌教授担任主席,他感谢各位领导、专家、博士支持,鼓励大家一起努力,搭建创新联合体学术平台,奋力前行,共为、共建、共享。通过NIC系列学术报告的举行,促进中国西部创新港学科交叉融合,积极主动大胆的践行卢书记倡导“6352”工程,共同推进国家基地建设,为健康中国、平安中国提供科学技术支撑。

本次研讨会学术报告内容精彩丰富、引人入胜,通过图文并茂的实际案例和与会人员分享交流最新研究成果。会上学术讨论气氛热烈,参会专家们积极交流、热烈讨论,与会人员普遍感到获益良多。